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在生态问题备受关注的今天,生活在“有福之州”的福州市民有更强的幸福感,因为这里可以常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喝上洁净的自来水。 福州市环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福州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45%;6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闽江、敖江等3条主要河流功能区达标率为96.03%。今年1-2月,依然保持这种良好态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绿水长流需要沿江百姓的共同呵护。尤其是上游居民,作出的奉献令人感动。 3月18日,记者来到福州第二水源敖江上游的罗源县霍口乡,探访水源保护的故事。选择这里,是因为过去这里兴旺的养猪业,曾是福州第二水源的顽固污染源。 从罗源县城到霍口乡岐峰村,车程一个半小时,一路山清水秀,空气清新。 “你看,这水多清澈,泡茶喝起来很甜。”在岐峰村小溪边,村民肖祥院捧起清洌的水给记者看,“但三年前,这小溪比墨水池还黑,臭得让人不敢靠近。” 岐峰和东园亭两个村,村民多以养猪为业,猪栏面积一度达到近8万平方米,每户养猪100头至400头,每年少则收入三四万元,多则十几万元。养猪富民,但带来的麻烦更大——每天有数千吨猪粪未经处理就直排飞水溪等敖江支流,造成溪流发黑发臭,敖江水质恶化,这一带村庄也是臭气熏天,让人不敢久留。 要让福州市民喝上干净水,上游养猪污染非整治不可。 2005年起,罗源县开始拆除岐峰、东园亭两个村的猪栏;2009年,福州市和罗源县加大投入;到2010年,彻底拆除两个村近8万平方米猪栏。但受猪价上涨等因素刺激,很多村民转到其他村再养,污染屡禁不绝。
下游要喝水,上游要吃饭,如何从这博弈中取得突破? “为了下游的用水安全,我们必须有大局意识,根治养猪污染,从源头保证水质。我们调研后认为,只有全乡都禁养,才能根本解决问题。”罗源县委书记何代钦说。 去年3月,罗源县启动新一轮养猪业整治,干部进村入户做群众工作,财政加大投入,重新制定并全面落实禁养补偿方案,发放补偿金2430万元。半年内,霍口群众拆除猪栏24.3万平方米,实现全境生猪禁养,有效杜绝了养猪业对敖江的污染。 猪禁了,水清了,但养猪户的吃饭和发展问题必须同步解决。帮助群众转产转业,成为当地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落实生态补偿,千方百计引导、扶助群众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为帮助群众找项目,县主要领导半年内八进岐峰村现场办公。目前,霍口全乡已发展食用菌1000多万袋、油茶1500亩、高产毛竹3.5万亩。 在岐峰,150多户村民集资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一年四季轮作种植花菇、黑木耳、茶树菇等。“我们村从2010年开始就不养猪了,大多数村民转产种植食用菌,年产600多万袋,人均收入达到7000元。”村主任肖国水说。 在岐峰村的带动示范下,毗邻的东元亭村、仙洋村、香岭村、山垄湾村的农民,也纷纷成立合作社,种起食用菌。 走在岐峰,山风袭来,空气中带着淡淡甜味。“以前,全村养猪,臭气熏天。夸张点说,一到吃饭时间,苍蝇像蜜蜂,蚊子像蜻蜓。现在你看,哪里能看到乱飞的苍蝇?”肖国水说,“虽然和过去比收入少了些,但环境好多了,空气清新多了。” 霍口乡全境生猪禁养,既保护了水源,又改善了环境,一举两得。但当地干部看到,现在的成果还很脆弱,因为帮助农民转产转业,找到致富新门路的工作才刚刚开始破题,农民除了需要“输血”支持外,对提高“造血”能力有更深的期待。如何解好这个题,光靠当地的力量还不够,需要上上下下给予更多的实际支持。 岐峰村的肖祥院,过去养300多头猪,一年收入10万多元,现在转搞食用菌,年收入只有六七万元。“我们养了很多年猪,比较有经验,收入也不错。现在一下子转产,对新项目没有经验,盼望上面能给予更多的扶持和科技、营销方面的指导。”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