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2-1-10 23: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的族属因缘
厦门大学人类学系陈国强教授说,惠东地区妇女长住娘家风俗,伴随着早婚,以及特别的服饰,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并从她们的婚俗的探讨推广到衣服装饰、民族族属的讨论。
1958年,福建省文管会与晋江专署文化局进行文物普查,首次在大□西□山龙喉岩背后的后厝,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这是至今在大□乃至惠安全县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人类生活遗迹。至1977年先后四次调查,共收集到石刀1件、残缺的磨制石器2件、陶片(釜、钵、罐等器物的碎片)20多片等。据考古分析,这些器物属于闽越文化类型,留下这些器物的是生活在三四千年前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越族的一个氏族(或部落)的人们。
明代《惠安县志》记载:“(小□)男女业作,皆归于公家,家长掌之。无私蓄,元私馔,衣服稍美者别藏之,有嘉事递服以出,鸡鸣即起,听家长命其所业,无敢怠惰。士大夫好事者或住观其家,甚有古朴之风,至今不替。”这些异服人,明显不是汉族。据了解,汉人大批迁入惠东是在明代。明代建崇武城时,有“三千军士户民”的说法。崇武镇和小□乡的一些主要姓氏,据了解大部分也是明代迁入的。最初都是一家一户,甚至单个人,因此,他们迁入这个地区居住后,必然要受到当地风俗习惯的熏陶。闽南有句俗语:“入风随俗”。新来的人要受当地风俗习惯的约束。又如据70年代调查,“涂寨公社的新亭大队68户、318人蓝姓畲族和立新大队下郭村174户、888人回族。这两个少数民族也是明清时期入迁的。本来他们也没有长住娘家的婚俗,可是现在他们的习俗已同当地汉人完全一样。”
大□居民现以张姓居多,次之蒋、杨、苏诸姓。姓氏的祖籍,可从“灯号”推测。张姓灯号“清河”,祖籍河南固始县。蒋姓灯号“福全”,原居福全屯(今晋江金井所内村),明朝军籍户。据崇武五峰村《福全蒋氏族谱》记载,蒋始祖籍旺,原籍直隶凤阳府寿州县延寿乡(今安徽寿县),后世称其为寿州公。洪武年间,他随江夏侯周德兴入闽,后任永宁福全所正千户。苏姓的灯号为“眉山”,他来自崇武西南的张坂乡的苏坑村。杨姓的灯号“四知”,却非地名。据传这是根据晋代杨素的事迹拟就的。而大□又有一句俗语,叫“一杨二蒋”,意思是杨姓最早迁入大□,蒋姓次之。
据史书和考古资料,我国东南和南部地区古代是“百越”的聚居区。百越是个多民族的泛称。《史记》《汉书》记载,至西汉时,福建是百越的一支——闽越族主要聚居区,秦汉王朝无诸为闽越王,建立闽越王国,至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被汉武帝灭国迁众。闽越国除后,由于闽越悍,数反复,诏军吏皆将其民徒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自此之后,“百越”及其各族名称在历史上消失。福建的闽越虽经汉武帝强行迁徒一部分于江淮,但仍有大量闽越后裔“山越”的存在。由此可以看出,百越民族消灭后,在其居住区内出现一些其他民族,其来源都同古代越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百越(越族)是一个多民族的泛称,居住在福建惠安地区的越人应属于闽越。
根据以上史料,惠东地区上古时代居住着百越先民,后被秦汉灭族迁徒于江淮,从些不断移入汉人。明代崇武建城前后,百越人迁而不尽,与汉人“和平共处”混合为一。由此可见,惠东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使得古代闽越习俗也被迁入的汉人所继承长期延续下来,应该是惠东女婚俗的本源之一。 |
|
罗源湾之窗微信公共平台号:luoyuannews ,请点击手机屏幕右上角的按钮,分享到您的朋友圈或者发送给您的朋友!
获取更多资讯:【朋友们→添加朋友→搜号码→输入“luoyuannews”→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