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湾之窗

查看: 507 | 回复: 0

发表于: 2021-4-10 10: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畲族有悠久的历史。“畲”字,意为“刀耕火种”,用作民族名称始于南宋末年。元代以来,“畲民”作为畲族的专有名称,在汉文典籍中也有普遍记载。早在7世纪初的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闽东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集地,也是全国畲族文化保护传承最好的地方,拥有畲族人口19万多,占全国畲族人口的1/4。蕉城区畲族人口有2.7万,占闽东畲族人口12.5%,蕉城区上金贝、猴盾等村,都是城区内著名的畲村。

摄像:郑维伟  陈翔   编辑:郑维伟



3875379979c8920306f97d149b03501c.jpg
图片来源/蕉城摄影家协会

ea27a763ea2c2c3b356943849cc2f423.png
图片来源/吴宁俊

79803f0db8b68dbe35e89298b6a03e71.png
图片来源/陈英华

畲家山歌,歌声如梦绕
在过去,畲族人散居深山老林,耕田狩猎,繁衍生息。畲民缺少受文化教育的机会,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于是畲族以歌传言,以能歌为荣,以歌为乐,以歌代言,以歌叙事,以歌传情,以歌为媒,以歌代哭,以歌代教育。


35ac5df99e398a5539e8cb0cde274d82.jpg 图片来源/游在蕉城

b1ef6a5ee47520a12f388669001054b1.png
图片来源/大梦蕉城

cd5800b5848da2d771dd345ef0491781.jpg 图片来源李民雄

有人云:“歌是山哈传家宝,山哈歌言唱万年”。畲族山歌节奏多变、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广泛,反应了畲族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场景、民俗民风、历史文化等。从畲族古老歌《高皇歌》《盘古歌》中能寻找到畲族的起源。从畲族婚嫁歌《劝酒歌》《借锅歌》中,我们能看到畲族的嫁娶风俗。从畲族丧仪《引魂》《哭娘》歌词中,我们能知道畲族人的丧葬习俗及其祖先崇拜。

7523710093d1f5c03944416313b0c043.jpg
6f356ef266b9b5bc6ad372b1c7d8ea34.jpg 图片来源/网络

在闽东,畲族民歌按照自然和曲调不同可划分为福安和蕉城调、罗源和连江调、福鼎调、霞浦调和古田调。在宁德蕉城的七都、八都、九都等地,还传有一种“双音”的歌唱形式。


df85ffecb05d85d8c8b487e0812a9eb7.jpg
图片来源/网络

双音”是畲族人擅长的二声部重唱的唱法,又称“双条落”,由男女二人用同一歌词演唱,曲调之间形成支声式、模仿式或和音式关系。常见的畲族民歌只有单声部,而畲族“双音”却是多声部民歌,在其它少数民族民歌中, 也是不多见类似畲族“双音”这样具有音乐复调性质的民歌。畲族“双音”唱法补充了中国音乐历史上的多样性,是我国畲族山歌中唯一幸存的畲族二声部山歌歌种。


8c90768a85f72c8b284d65ccfe11905e.jpg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1958年,我国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家郑小瑛女士到宁德畲族地区调查畲族民歌,在猴盾畲族村一带发现了多声部歌唱音乐。第一次将畲族的这一唱法,定名为“双音”,并在1959年第7期的《人民音乐》上发表了《畲族山歌与双音》,从此畲族“双音”唱法为大家所熟悉。

在蕉城的畲村猴盾,不论是“三月三”还是“九月九”,曲曲双音唱不休。“郎是凤凰在半天,娘是百鸟在青山,百鸟成双树上叫,句句都叫结同年。郎是凤凰半天飞,娘是百鸟深山来,百鸟总是百鸟样,要变凤凰变不来……”悠扬的双音情歌从猴盾远处茶山上传来,调如山行,抑扬有序;词如茶叶,信手拈来;意如茶香,醉了山坡,也醉了我们。


8638a5f87d7e07d96fdff9d7a9b2b1bc.jpg
图片来源/黄碧娟
在2006年5月20日,畲族山歌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畲家舞蹈,舞袖似天神
畲族民间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畲族人对神灵寄予崇拜之情的最好的一种表现方式。
于畲族民间舞蹈中龙头舞、铃刀舞、猎捕舞这三个舞蹈追溯的历史可达一干多年,有据可查的历史也己达四百多年。在80年代,一群优秀的宁德文化工作者不畏艰难,深入畲家村寨采访,与民间畲族艺人一起发掘、整理、改编了畲族舞蹈《龙头舞》、《铃刀舞》和《猎捕舞》。


91493689d7afe49d4487984debfa7921.jpg
图片来源/尤学新

e560f9b86ed757cbbb3ed0d253e1d152.jpg
图片来源/蔡海英

畲族《龙头舞》在蕉城的猴盾、大坪、新楼等畲村流传,属于祭祖性舞蹈,畲族民间称之为“龙杖舞”。表现的是畲民对祖先盘瓠的怀念及其盘古开天地,日月照人间。若干巫师高举龙头和象征日月的道具,伴着锣鼓的节拍,动作刚柔结合并通过队形的变化,使龙头与日月交相辉映,具有浓郁的畲族祭祀舞蹈风情。1986年8月,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的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龙头舞”荣获三等奖。


92cc839a940cf2dcc90e727a84fa7ed8.jpg 图片来源/黄钲平

be71a52d689c2de0b21d1c510a57831b.png

49ed460bb9c6ac3a059c2619434c596b.png 图片来源/网络

《铃刀舞》是畲族民间传统舞蹈之一,为畲族群众在祈雨消灾和迎送祖先牌位时进行的宗教舞蹈,最早起源于猴盾的大坪村。铃刀舞共有战术演练、盾牌抵箭、浴血奋战、策马追击、校场点兵和边疆防范等动作和场面。1992年5月,《铃刀舞》参加福建省民间舞蹈集成精选节目演出,荣获省文联、省文化厅颁给的组织创作奖。

ef21b8f8d6ee78cfa1b2e6807e1090d2.png
图片来源/网络

畲族的传统舞蹈《猎捕舞》,在闽东有这样的传说:祖先盘瓠王带领三公主和子孙们到广东潮州凤凰山定居。在一次巡猎中盘瓠王不幸被猛兽撞下山崖而亡,子孙们抬起盘瓠王的遗体,点燃火把,高举猎刀,吹起螺号,送至凤凰山上安葬。如今,畲家人每年在吟诵祖宗牌位时,总有一班青壮年扮演手执猎刀与螺号的猎人,吹响螺号,用大鼓伴奏,按照三步一回头的步法跳跃前进,作为纪念盘瓠王的祭祖仪式,这种仪式以后就逐渐发展为《猎捕舞》。上世纪1982年“猎捕舞”被宁德地区文化部门选拔参加福建省第三届“武夷之春”音乐会演出,以舞姿雄壮富有民族特色,荣获创作奖和演出奖。
2017年,畲族龙头舞、铃刀舞和猎捕舞正式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胡适说:“过去种种,上至思想学术之大,下至一个字,一支山歌之细,都是历史,都属于国学研究的范围。”流传千年的畲族歌舞里,藏着畲族的文化,藏着畲族的情。你听,你看,它就是畲家风情最生动的体现。




智己策略丨文字编撰
见图片下方图注丨图片来源

我们很努力地寻找图片作者
可还是有部分图片无法找到原作者
如有冒犯请及时联系我们


               
1ce4052281fe487ad07e01201607cf2f.gif
b1ef6a5ee47520a12f388669001054b1.png
跳转到指定楼层
罗源湾之窗微信公共平台号:luoyuannews ,请点击手机屏幕右上角的按钮,分享到您的朋友圈或者发送给您的朋友! 获取更多资讯:【朋友们→添加朋友→搜号码→输入“luoyuannews”→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289 | 回复: 293

手机版

轻松易点,迅速到家!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即刻与窗哥亲密互动,还有劲爆优惠等你来拿!

订阅QQ邮件

第一手促销资讯,尊享邮件特惠商品,优惠不错过!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问题反馈| html {   -webkit-filter: grayscale(90%);   -moz-filter: grayscale(90%);   -ms-filter: grayscale(90%);   -o-filter: grayscale(90%);   filter: grayscale(90%);   filter: gray; }

GMT+8, 2024-11-9 00:53 , Processed in 0.25430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罗源湾之窗 - 联系电话:13799315700 公网安备 35012302000102号 © 2001-2013 Comsenz Inc. ( 闽ICP备12018450号-1 )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