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畲 家 忠 勇 薪 火 百 年
闽东畲族革命故事
![](https://mmbiz.qpic.cn/mmbiz_svg/TTQibyKjricky5FnAJNENq6vjUWdQB2wAAY41eL3PWDyqxzbVwoiaZvghZZiao6Ao2xzJDWdLgLb44lZVYiaD6dgbMw0wiaIJVzKVib/640?wx_fmt=svg) “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的火种之所以能在闽东大地传播,革命的力量之所以能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得以保存和壮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民族的团结。” ——摘自习近平《摆脱贫困》一书《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讴歌党100年历史征程中的光辉业绩,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党史的宣传学习,多彩畲族以“畲家忠勇·薪火百年”为主题,集中展示闽东畲族英烈们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用闽东畲族红色英雄史诗谱写民族团结新乐章,献礼建党百年华诞!
畲嫂舍子救曾志
▲油画“畲嫂舍子救曾志”1934 年底到 1935 年初,是闽东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到处笼罩着白色恐怖,敌人的肆意烧杀和蹂躏,致使许许多多的中共闽东党组织领导人被捕、牺牲。 闽东革命领导人曾志,在身心都遭受严重摧残的情况下,一边在偏僻的小山村疗养重病的身体,一边还在积极坚持繁重的革命工作。
▲曾志 国民党当局因对闽东苏区的崛起异常恐慌,动用 10 个师的兵力大肆进攻闽东,企图一举荡平闽东革命根据地,消灭闽东红军游击队。当国民党的大部队大举进入闽东苏区,对红军进行大规模的“围剿”时,曾志同当地的老百姓只能躲到条件恶劣的山沟沟里,任凭着敌人越来越频繁的进攻和残酷的烧杀抢劫,却无力给予应有的还击,那时闽东革命的形势已经日趋恶化。
为了避免更大损失,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叶飞率领红军独立师撤出福安中心苏区,转移到闽东五县以外的地区迂回游击,采取更加机动灵活的战术与敌人周旋。 主力红军走后,敌人采取以连进攻、以班搜索烧杀的办法, 在福霞一带进行“清剿”。不少党员、农会骨干和“红带会”会员被残酷捕杀,有的整个村子被烧光,群众的财物被洗劫一空…… 红军后方医院被迫转移,伤病员分散隐蔽。为了保证曾志的安全,地方干部和群众都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们把曾志转移到深山的一些村寨里藏来躲去。 有一天,曾志躲在福安溪尾与霞浦盐田之间的一个畲族村庄里养病,敌人突然来到了村边。听到这个紧急情况,村里群众赶紧进行转移,他们收拾好家里的简单生活用品,背的背、挑的挑,极其快速地往后山上跑。这里的畲族群众为了对付敌人的袭击,平时都做好随时撤离的准备,早已实行了坚壁清野,一有敌情,随时向后山躲避。 曾志的房东——一位年轻的畲家大嫂,怀抱小孩,一听到密集的枪声,连忙跑回堂屋,催促曾志和大家一块儿逃。重病在身的曾志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匆忙跟在那位嫂子后面跑,刚出门急促地走了几十步,两脚就不听使唤,踉踉跄跄,最终跌倒并昏死了过去。 敌人的枪声越来越近,眼看敌人就要到了,畲嫂回头却见曾志跌倒在地,急忙跑到曾志身旁,摇晃着她的身体:“曾同志、曾同志……”可怎么叫,曾志都没醒。怎么办?一个人是无法身抱两个人的,要么不管曾志,抱着孩子逃命,也许母子能逃过一劫,但曾志也许就性命难保;要么放弃孩子,背起曾志立刻转移,曾志可能就会安全得救,但孩子能否活命就无法预测了。畲嫂此刻陷入两难的境地,她矛盾着,纠结着,时间又是那么地刻不容缓,真是急煞人了! 经过短暂、激烈的思想斗争,她毅然决然地将孩子放在路边的草堆旁,不顾孩子那令人心碎的大声啼哭,迅速背起曾志,头也不回地往后山林子里跑去……刚到一个较安全的地方,就听到村子里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畲嫂整个人像棉花似地瘫倒在地上,两眼目不转睛地久久望着孩子所在的方向,泪水像掉了线的珍珠,她的心被撕裂了…… 一个小时后,敌人终于走了,村里又恢复了往常的平静。畲嫂猛然从崩溃的边缘醒悟过来,发疯似地飞跑下山,一口气赶到孩子所在的地方,但让她失望的是孩子不见了。她又连忙跑回到村子里,大声呼喊着孩子的名字,急切地四处寻找,终于在一个老人家那里找到孩子。重新见到了孩子,畲嫂含着泪水把孩子紧紧地、紧紧地搂在自己的怀抱里。
▲音乐剧《畲嫂》剧照原来那位老人家见村里的人都往山上撤离,自己也跌跌撞撞地走了出去,因年纪太大了,见上山的路还远着呢,怎么也走不到头,这时突然看见有个孩子在路旁大哭,周围没有任何人,便将他抱进了屋里。当敌人进来搜查时,见一老一少,紧张地蜷曲成一团,一问三不知,只是呆呆地看着地上,敌人估计再费力恐怕也问不出个子丑寅卯,反而还耽误“剿匪”的正事,因此,没有继续盘问就走了。 这位好心的畲家嫂子,她知道曾志是为她们穷苦人做事的好人,正是出于这种淳朴的阶级感情,她连自己的孩子都不顾而先来救曾志。
由于战争年代的繁忙和极大的流动性,曾志找不到机会去亲自感谢这位善良的畲家嫂子,但她一直忘不了这位年轻的畲家嫂子,她那无比高尚的举动, 一直使曾志感叹不已、终生难忘。
曾志在随后的日子里一直在寻找这位畲嫂,想亲自向她表示谢意,但都没有打听到。后来曾志在延安时,曾多次向闽东籍的战友范式人打听,范式人告诉她,说那村子可能叫杜坑。但遗憾的是,曾志还不知道救命恩人畲家嫂子的姓名。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每当想起这事,曾志的心中都感到歉疚不安。
▲曾志手迹 1994 年,曾志回到福安参加闽东苏区创建60周年纪念活动。在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的橱窗里,她终于知道了那个畲村叫小坑,那位畲家嫂子的名字叫蓝金妹。可惜的是,畲嫂蓝金妹已经离开了人世,曾志再也无法亲自向她表达自己深深的谢意了。为此,曾志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畲嫂,多么普通的老百姓,她那舍骨肉、救助革命者的生动事迹,不就证明了党和人民之间的血肉关系、鱼水之情吗? 人民是平凡的,但为人民谋利益的事业却是伟大的。这也许就是这位畲嫂义无反顾地作出舍子救曾志的动机与力量吧。
文章源自: 《福建党史月刊》(2012年20期),作者林玉珍 本文章略做修改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