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罗源春秋
一段墙就是一段岁月,一间屋演绎几代人,那熙来攘往的罗源变化,你领略了多少?本栏目描述罗源的风土人情、轶闻趣事、历史故事,透过故乡山、水、人、事、乡风民俗,回顾罗源沧桑变迁。
潮起潮落 又是一天 在以渔船为床 打渔为生的年代 那时的人们的夜间生活又是如何呢? 走进这期罗源春秋 带你领略罗源人的早期“夜市”
罗川潮汐与草桥夜市”
罗源溪在罗源县治之西分为南、中、北三支穿城而过,形如川”字,故称“罗川”,亦因此成为罗源县代称。
罗源县三面环山,而东面为罗源湾,海水涨潮时可顺南、中、北三溪上溯,侵人城内,故史上曾有“海在城中”之说。据有关史籍记载和出t的物证说明,南宋时期,涨潮时海水可达南溪的孝巷伏龟(拦河坝)处,中溪可达孝巷的钟楼下,北溪可达关桥头。进人罗源湾的大吨位货船、渔船主要靠泊于南陈桥、妈祖官前等处道头,小吨位的渔货船则乘潮进人北溪草桥头。小渔船运人鲜鱼,于草桥-带叫卖,成为县城最繁荣地方。
尤其夜间,渔夫挑灯卖鱼、城内居民提灯买鱼,灯光点点,叫卖声、还价声汇成一片,热闹非凡,故有“草桥夜市”之称,列“罗川八景”之一,载人县志。
历元,明初,由于罗源溪上游人口增加,人为的生产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士流失日渐加剧,大量的泥沙顺溪洪而下,加快县治平原的发育形成,也使南溪、中溪、北溪河床拾架,同时因龙腰坝(今东门桥处)、 城墙的围建,海水不再人城,至明代中明,大吨位的货船、渔船只能停泊于斜婆潭一带,小吨位货船、进般也只能停泊于南陈桥以东和妈祖官前的道头,船只再也无法进入草桥,“草桥夜市”也随之消失。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文章来自黄振招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