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从基因的角度看,人类都是天生的狩猎采集高手,狩猎采集者是古代人类通过物竞天择的淘汰机制逐渐发展而来的。狩猎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生产方式,曾经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历史上,狩猎文化是畲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备受畲族人民推崇。
明清时期,畲族居住地山深密林,飞禽走兽很多,成为畲族人民的天然猎场。20世纪70年代以后,畲村可以行猎的野兽已寥寥无几,随保护珍稀动物政策的深入人心,狩猎也只成为畲族人民的一种兴趣爱好,偶尔为之。进入21世纪后,畲族地区已难见猎户踪影。
历史上,畲族人民狩猎时间多选在农历正月、二月和七八月农闲季节;狩猎时往往三五成群,集体行动。猎队有分工,有赶山(亦称“踏把”)者,带猎犬搜山,把野兽赶出密林;有“把口”者,守候在野兽出没的路口,伺机射杀。
狩猎工具
狩猎工具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
▲弩箭示意图
弩 箭
竹制,原始狩猎工具。20世纪50年代尚有使用。猎手把弩架设在野兽经常过往的地方。弩上有一根小小的活动针,针上引一根线,俗称“朗线”。野兽碰上“朗线”,活动针受震动,箭就脱弩而出。箭矢上敷有毒药,野兽中箭不久即倒毙。
竹 枪
竹枪是将4~5厘米宽的毛竹片两头削尖,形如一把尖刀,放入油锅里煎炸,待其颜色变黄时,取出冷却,使其锋刃硬韧,犹如钢刀可以刺中野兽毙命。
竹 吊
在野兽经常路过的三岔路口或庄稼地里,挖一宽约30~40厘米,深30厘米的小洞,洞口放置一个活动圏,圈沿拴一个活动针,洞旁置一根毛竹,将毛竹压弯拉到地面,在毛竹尾部吊上一根绳子,绳子另一端缚在活动针上。当野兽踏上活动圈后,带动活动针,毛竹上的活动柄就自动弹起,把野兽的脚悬空吊起,使其无法逃脱而就擒。
木 笼
俗称豹橱,是诱捕虎豹之类大野兽的大型工具。木笼隔成前后两间,中间有活动踏板,里间置猪、犬等饵物,当野兽进笼踩上活动踏板时,笼门则自动关闭,野兽即被活捉。
累 刀
是专门捕获野猪的工具。累刀即在木槽上设刀,刀刃朝上,放在野猪经常出没的路口,当野猪奔跑撞到刀刃上,肚皮就会被刀刮破。特别是在出现野兽群时,兽群遭惊吓争先恐后地狂跑,窜到累刀上常常被累刀刮破肚皮致死。
▲火铳示意图
火 铳
畲村常用的自制猎枪。用钢管或铁管作铳筒,木制铳柄,以米粒大小的铁砂做子弹,火铳的火药一般自制。火铳击发,射出铁砂,散开的直径约为米,命中率较高。民国以来,畲族狩猎大多用火铳,少数用步枪。
猎物分配
畲族狩猎,猎物分配原则:福鼎、柘荣、霞浦一带,兽皮归猎手,三只腿及内脏亦归猎手;发现野兽的人获一只腿、一斤肉,再平分一份肉;剩下的平均分配。蕉城、福安一带,中头铳者分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或在平分一份肉后,再加上内脏和两条兽腿,兽皮归猎手;赶野兽出密林者,分两只腿,一份肉。有的地方分配原则是:中头铳者,可分得兽头、兽皮和部分兽肉。如果头铳虽击中,但山兽仍在弃逃,由另一人补击后,山兽才死者,兽头兽皮为头铳者,兽肉部分则要与补铳者均分。要是猎到中等体积的野兽(如麂、獐等),除兽头兽皮归头铳者外,兽肉平均分配。要是参加猎捕的人多、猎物又小,则把猎物煮好,大家一起聚餐。
猎神崇拜
狩猎是历史上畲族人民的副业,狩猎时既有个人单独进行,也有集体行动。猎队通常由3~5人或7~8人组成,上山行猎前,要拜猎神射猎师爷,各地所供猎神不同,以供田公元帅者居多,有的地方奉忠勇王为猎神,也有的地方奉吴山么为猎神。不管供奉猎神是谁,猎人上山狩猎前,都要焚香上供、叩拜许愿,祈求猎神保佑,狩猎顺利。猎手打到猎物后,也要先拿到猎神前面供祭。捕到特大猎物时,不但要点香秉烛烧纸钱,还要鸣铳一声,表示谢意。供祭后,才开始分配猎物。
畲族的狩猎习俗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智慧,也造就了畲族人民坚强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