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醉 美 罗 川
走遍千山万水,家乡的路最美!
本栏目将呈现罗源的过去、现在...
走近11个乡镇,记录罗川之美,
故乡隐约的召唤牵动灵魂,
化作乡愁入梦。
飞竹:生产才是原动力
■竹产业
飞竹镇竹资源丰富,拥有竹林面积3.6万亩,
占罗源这个全省沿海最大产竹区竹林面积的四分之一。
在飞竹,山上、路边、沟壑,
随处可见长势良好、青翠欲滴的竹子,
几乎每户农民都有自己的林地。
△工厂里工人在工作
近年来,县镇出台一系列竹产业扶持政策。
通过垦复抚育丰竹林让毛竹“长个”、
修竹山便道让竹子搭“顺风车”下山、
引进竹加工企业让竹子“生钱”。
飞竹镇实现“竹子原料”和“竹加工企业”两手抓,
让竹产业由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经济优势,
毛竹林成了老百姓的“聚宝盆”。
■七境茶
△勤劳的茶花女
据《罗源县志》记载,唐建宗三年(公元782年)已有榷茶,
历史上对其“香高、口爽、色翠、耐泡”四绝有过详细记载。
明崇祯年间,“七境茶”被列为贡茶,享誉津京。
此后,七境茶还被列入《中国名茶录》
△地理优越
飞竹镇,地势向阳,土质保水,特别适合茶叶生长。
在马洋村,第11代七境茶技艺传承人王盛旺老人就利用自己的制茶技艺和罗源出台发展现代农业的契机,
引领村民合股开办茶叶合作社,种下330多亩有机茶园,
建起现代化制茶厂,并注册七境茶商标。
梧桐村茶农,在毛竹林下开出梧峰茶园,
并对500亩的低产茶园进行了配置水利道路设施、
安装太阳能杀虫器等一系列改造,
茶厂由单一茶类种植发展到红茶、绿茶和乌龙茶种植加工,
生产“七境茶”系列产品....
△优质茶叶
2012年,罗源县以“七境茶”为主打品牌,
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获得通过。
2014年4月,七境茶成为农业部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
在2015年入选第四批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菌菇基地
飞竹镇有数十年菌菇生产历史,
2014年又通过土地确权“激活”不少“沉睡”的土地,
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
陶洋村145亩土地流转建成了食用菌基地,
其中120亩引进祥源合作社建大棚花菇基地,
年产食用菌90多万袋,过“合作社+农户”模式,
实现“土地入股、保底分红”,
其中50多个就业岗位优先提供给贫困户,
逐渐形成了以食用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脱贫模式,
让抛荒地成了农民的“金母鸡”
■畲族乡生态休闲旅游圈
飞竹镇塔里洋村被评为“国家级民间(畲族)文化艺术之乡”,
畲族纺织苎麻布技艺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该村畲家民俗展示厅内摆满了饭桶、水桶、杆秤、苎麻织布机等各类生活用品,
把畲族传统耕作、衣食起居、文化习俗全面展示出来,
更好保护和传承好畲族民族文化。
飞竹镇飞竹村是一个汉畲混居的自然村落,
两族人民世代和睦相处、互尊互敬,
使得内涵厚重的畲族传统文化在当地仍保留着古越文化的经典。
三月三,也叫“乌饭节”,又称“称歌节”,俗称“上已节”,
是飞竹村畲民的“对歌”、“迎亲”等文化与生活习俗,记载着传统节日。
该村“迎祖”“ 祭 祖”畲族发展历史,折射出深厚的畲族文化内涵。
畲家至今保留着传统的织布机及其配套纺织工具、养蚕及其抽蚕丝用具和刺绣饰品等,
记载着畲女自纺、自织、自绣民间艺术和自穿、自用的农耕文化,
也讲述着畲家人的勤劳与简朴。
飞竹镇的老乡在哪里?
一起加入飞竹镇老乡群交流吧~
成立之初,人员不多,如果介怀,不必妄动
另外,谢绝任何形式的广告党零容忍,一经发现将被移除
想进群的老乡
请添加小管家(微信号:lywzc003)
备注:飞竹镇
[醉美罗川]
往期回看可下载罗源湾之窗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