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csh533 于 2011-12-16 11:31 编辑
2011年12月13日在罗源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县长吴兰铮回顾了去年来罗源县政府的工作,展望了将来。
在这份承前启后的政府报告中,我们欣喜的看到和感受到政府报告这段文字“2011年全县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2.8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15.1%; 工业总产值345.26亿元,比增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4.46亿元,比增24%;农业总产值34.36亿元,比增4%;财政总收入9.43亿元(力争突破10亿元),比增33.2%, 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5.38亿元(力争完成6亿元),比增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亿元, 比增37.9%; 实际利用外资2520万美元,比增5.8%; 出口总值6000万美元,比增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亿元, 比增1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00元,比增12.3%;农民人均纯收入7850元,比增12.3%;人口自然增长率5.76‰。全县65项“五大战役”项目预计完成投资87.9亿元,其中17项市级“五大战役”项目完成投资53.5亿元,超年度计划40%。”中数字展示所带来的切身变化
作为基础薄弱的罗源来说,这样数字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表了。
但对比0591行政区划内的兄弟县市,罗源这么多年的建设,给城镇居民提升了不少便利,增加收入,不过,似乎总是少了一些什么
飞云以为,如果真有缺少的话,那么就是这么多年来,罗源的软实力建设明显不足
一个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硬件”,市政建设、GDP等等,这些固然展示了城市实力的“肌肉”,但是,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软件”——即城市的软实力,那么就必然缺乏竞争力、吸引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回顾罗源每次招商引资,招不来未必是因为是我们条件不优惠,未必是我们基础设施太差,未必是我们罗源是“穷山恶水”!试问,西部都大开发了,我们罗源还不如边陲和西部么?
这么多年的建设,政府或许没有意识到城市软实力对政府硬实力的促进作用。或许认为软实力太虚、花钱多,见效慢。
事实并非这么粗浅,现代社会中,城市软实力的构筑,实质是反映城市在参与发展和竞争中,建立在城市文化、政府服务、人口素质、社会和谐、形象传播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体现为城市文化感召力、环境舒适力、城市凝聚力、科技创新力、区域影响力、参与协调力的一种特殊力量。
一个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归根结底在于城市特有文化和内在特征上,即体现在城市的人文精神、文化产业和市民心态上。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曾有精辟的概括和诠释,他说:“将一个城市和一座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古今中外历史悠久的城市几乎无一例外地形成了自己的城市精神,即便是历史很短的城市也是如此。
罗源是个历史悠久、富有魅力的滨海城镇,它过去和现实所拥有的人文魅力,并不是现有的粗放式开发出来的旅游业所展示的那些。还有能深度发掘的层面,罗源应该有自己的城市名片,而不是在现有工业或者其它产业投放上,通过破坏环境和蚕食文化积淀来积累城市“肌肉”。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否认,政府报告都没有涉及打造罗源软实力的举措,看看政府报告中提出的未来五年要实现的“五个跨越”——
“1、经济建设实现新跨越。力争通过5年努力,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50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总体经济实力跃居全省中上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冶金建材、船舶修造、港口物流、轻工食品、机械制造五大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并向上下游延伸、向高端化发展,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食用菌、畜牧、茶叶、竹木、果蔬、渔业等六大特色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第三产业繁荣发展,以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信息、服务外包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网络不断健全,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罗源湾北岸海洋经济集聚区建设迈出新步伐,海洋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招商选资、招才引智和企业创新成效显著,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
2、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港口岸线资源合理利用,淡头、狮岐、碧里、牛坑湾、将军帽、濂澳六个作业区建设纵深推进。碧里作业区6#泊位、将军帽作业区15万吨码头、宝钢德盛专用泊位以及博澳、源鑫等码头全面建成,口岸通关环境不断优化,现代化港口群初步形成,使罗源湾成为名副其实的福州深水外港和福建综合运输港。港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建设沈海高速复线、104国道改线、201省道罗源段和疏港公路等交通工程,形成快速、便捷、通畅的交通网络;电网改造持续推进,城区东区、滨海新城、将军帽等一批输变电工程完成建设;供水能力不断提升,敖江径流取水、港区联合供水、滩内水厂二期等工程建成投产。基本形成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体系,发展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3、城乡建设实现新跨越。放眼福州大都市区滨海城市群的大格局来谋划、定位、运作城市建设。基本建成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滨海新城;全面推进歧余塘新区、渡头新区、三道片区开发建设,完成三道桥至岐头桥段道路拓宽改造及沿线景观工程,实现新、老两城有机衔接、互动融合;加快横路下片区建设以及高速路出口入城道路两侧改造提升;完善各项市政功能设施;力争通过5年努力,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成为东南沿海富有魅力的滨海新兴城市。全面推进小城镇、新农村建设,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滨海集镇”、“城郊商贸集镇”、“生态旅游集镇”;扎实抓好“双百工程”、“造福搬迁工程”、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等工作;加快“老、少、边”地区发展,不断提高宜居、宜业水平。
4、生态建设实现新跨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节能减排政策进一步落实,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低碳产业、循环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重点流域水环境和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四绿”工程深入实施,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生态建设取得实效,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达到国家级生态县创建标准,努力把罗源建设成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美好家园。
5、民生保障实现新跨越。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力争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6000人以上。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实施。教育布局合理优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质量持续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我们不难发现,政府提出的一些构想对构筑软实力是有推动作用,只不过,这些举措太少,太散,没有一个连贯的脉络、清晰的思路和具体的可操作性。
诚然,政府工作报告不能面面俱到,更不是说明书和工作计划,自然不会翔实的提出未来工作的每一个步骤,作为百姓一员,阅读政府工作报告,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政府在软实力构筑方面,明显是有短板。
不可否认,苛求哪届哪任政府一定要构筑城市软文化,是不科学,也是不客观,更是不近情理的。
毕竟一个城市软文化的构筑,不是哪届哪任政府短期可以实现的。但是,软实力就像催化剂,些许的积累,却能发挥“四两拨千斤”对硬实力的促进作用。
一个城市的软实力由多种因素建构和融合,它往往以时代精神、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等具体形式体现出来,是在共同的城市空间范围内人们对理想、信仰与追求的认同。
要构筑、提炼和弘扬城市软实力,最终形成城市精神,首先要突出继承性。城市精神植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构建城市精神必须植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善于挖掘城市独特的文化品位、艺术韵味和个性魅力,善于汲取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神韵。
其次要突出时代性。城市精神需要反映和体现先进文化和时代前进的方向,体现一个时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及其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第三要突出实践性。城市精神的实践性和渐进性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城市精神的提炼与培育放到改革开放的实践大潮中,根据现实的需要和可能,通过广大市民的实践和参与,形成共识,并将其不断内化为市民的内在品质。
第四,要突出创新性。开放且多元是现代城市的特点和要求,城市精神作为城市先进文化的精髓,既要有城市特色和本土特色,也要有域外价值取向,需要有较强的创新、创业、吸纳、包容能力,善于以创新的视野引进、吸收、消化体现人类智慧的世界文化,进而能够不断促进城市精神的升华。
而要通过这四点构筑罗源软实力,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城市文化产业的活跃程度,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品牌、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
在信息化时代,文化产业对一个城市的重要程度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富现代意义、与高技术结合最紧密的产业,并对传统文化产业形成质的影响,业已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引擎。对现代城市的发展来说,文化产业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地位和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有人把文化产业誉为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的制高点,是很有道理的。培育、发展和活跃文化产业,需要转变思维观念,革除陈旧体制,增强文化的产业意识,用市场经济的理念和手段去推动;需要有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与变革。
再如积极促进文化与产业资本的融合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与现代高新技术日益融合的产业,是一个与信息产业相互关联、互为表里的产业,代表了一种新兴的产业力量。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产业的升级,扩充文化市场的内涵,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开发特色文化产业等;需要正确处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简单说来,包括娱乐、演出、影视、出版、网络等在内的行业是文化可以走向市场或用产业化方式运作的部分,而义务教育、学术研究、文学艺术、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是不能完全推向市场的,多数要作为文化事业管理。
从这样的高度和角度来看,0591行政区划内罗源的文化产业估计是最薄弱的,环顾其他县市都有自己的文化产业方面的城市名片。罗源看起来似乎有,但是仅有的和别人一对比,又显得“单薄”到了简直像“没有”的程度。
不过,从另外的角度说一句,建立市民包容心态,也是构筑罗源城市软实力很重要的一环。市民的心态体现的是市民精神层面的进步以及与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与城市发展层次相匹配的综合素质。 像其他人文事物一样,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体和核心也是人,是许许多多工作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包括长驻者——原市民和短驻者——“新市民”或者说城市的新建设者。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政府作为城市的“管家”——管理者,应当在宣传和引导上下功夫,引导市民积极响应和参与,使之与政府互动。
应该号召和提倡让任何在城市中的居民都具有强烈的城市“主人”意识,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能够积极参与城市文化建设,排外和本位在多元化的社会现实面前,守护不了什么,只有兼收并蓄才能海纳百川。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每一个城镇居民,把与时代要求同步的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包容心、平常心化为内在品质,有一份建设和保护城市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有对城市的向心力、凝聚力、创造力,有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宿感,真正体现出市民健康进步的心态的和不断提高的综合素质。
构筑罗源软实力有多个切入点,作为政府报告读后感,个人一家之言,只能提出大致看法。具体发展措施,除了看政府总体发展战略,还要结合罗源地方特色。
简单举个例子,就拿罗源喊了多年的旅游业来说吧。作为旅游业来说,“吃、住、行、游、购、娱”这6六个是旅游产业链的基本构成要素,即便是粗放型的旅游开发,这六要素都缺一不可,否则,就形不成产业链,就提升不了产业效益,也无法扩大知名度。更不要说,目前罗源旅游产品单一性、同质化的现状相当严重,而且,严重缺乏旅游资源、人才储备和后备。+ ?8 |: K" g( ~
如果罗源旅游打民族牌,政府对畲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就要注意布局,而且,这种布局,未必是要大投入,简单说一句,作为客源地接待的罗源各大酒店,有几家的装饰、酒店文化有突出罗源当地特色?有结合罗源当地景点进行“软促销”?说白了,我在瑞都大堂拍照照片说是在其他省市某酒店拍的,绝对能蒙的了人。8 0 b. X" O7 _1 f9 {
换句话说,哪怕罗源几家酒店挂着的那些所谓美女、艺术挂图更换成了罗源的山山水水,也未必会降低酒店“水准”,反倒可以突出酒店地域特色,和强化酒店文化。那些挂图的成本又值多少钱?. r5 I) M x( I; {0 d ^
此外,职中都有旅游专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培训,如果开发畲族旅游,那么加入畲语培训,畲族舞蹈,畲族剪纸之类的简单培训,起码就为当地旅游储备了一些基础人才。客观说一句,如果,培养这些学校出来的学生,连粗放的罗源旅游业都不能录用的话,还指望能到多少五星级酒店去工作,成为多少5A级景区工作人员呢?
b* m, y, |6 A
罗源的旅游开发模式,不能简单的局限在建设一个景点,拉一批客人来吃顿饭就走了,那种“上车睡觉,下车尿尿”、“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景点吸引不了什么游客,提升不了什么人气,只能在重复性的建设中,不断破坏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罢了。这样的建设方案就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保证资源有效利用。毕竟对于百姓来说,农家乐式的简单开发,见效快,但是,这种同质性的开发,很容易引起恶性低价竞争,导致最终客源市场萎缩,没有什么长远的前景。 u/ y$ V; @, h: q
换一个角度说,罗源目前的粗放是旅游也是有其无奈的客观“瓶颈”所限制——接待能力低下!试问,罗源如果开发2日游,酒店一天能接待多少团队客人呢?那些团队客人,又有多少娱乐项目可玩呢?回想去年春节,罗源KTV人满为患,包厢都订不到的尴尬场景。真是觉得感慨,罗源人民文化生活真的很贫乏,真的很无奈,难怪满街都是麻将馆。大家都是出门旅游过的人,对比一下出门旅游的无趣,将心比心一下罗源的旅游业,就知道缺乏的太多太多。 L S% m2 ~; U
罗源的旅游业缺乏的已经不是整个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而是这么多年下来,我们只是重复再做其中某一环节的工作,根本没有产业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