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我居然经过瞳孔进入到眼球内部了!啊,我看到眼底的血管了……”一名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一边体验一边发出惊喜的赞叹。5月20日下午,记者走进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的主会场——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在室内主展厅看到了眼前这一幕。
沉浸式体验近视防控科普
走进室内展厅,“热爱科学 崇尚科学”的主题标志赫然在目。在这个主题标志的正对面,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展出的一个“小黑屋”——元宇宙沉浸式近视防控科普互动展区。
展台工作人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视光师付豪告诉科普时报记者,这个科普互动展区突破了传统科普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将元宇宙、AR技术和眼科多项技术联合融入到科普中,将眼球解剖及光学成像系统进行剖析,通过三维透视画面表现出来,让用户在无穿戴设备情况下,感受裸眼360°沉浸式数字化空间。
元宇宙沉浸式近视防控科普互动展区
记者在现场进行了体验。随着位置的变动,记者头顶上的26个全息投影摄像头及时捕捉到了位移情况,迅速展现出不同的眼球结构,在系统引导下,记者“穿过”角膜和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眼底血管和黄斑区域等部位的三维透视画面真切地展现在眼前,效果非常逼真。
“除此以外,这个互动系统还能让人体验不同程度的近视、散光、远视和正常视物的真实感受。”付豪表示,“通过多种交互手段与虚拟场景实时互动,让参观者体验到场景化、外延化、参与式的近视防控科普效果,助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取得实效。”
手术机器人远程剥蛋壳
在以“北京新征程”为主线的展厅一角,一名工作人员正在操作台前用机械手“远程”操控着身后另一台机器的机械手,精准地剥离着仅有0.17毫米的生鹌鹑蛋蛋壳,25分钟后,一颗完好无损但蛋壳被剥离的鹌鹑蛋就展现在了众人眼前。
术锐腔镜手术机器人剥生鹌鹑蛋蛋壳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徐凯介绍,这是历经20年研发并进入临床的单孔蛇形臂手术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叫术锐腔镜手术机器人,由主控台车和手术台车组成;医生操控主控台车上的主操作器,遥控操作控制手术台车上装载的可形变手术工具和3D高清电子内窥镜,可完成多科室的单孔微创手术治疗。”徐凯说,这台手术机器人基于仿生原理,搭载通过十余根超弹性镍钛合金细杆牵拉的高刚度蛇形臂,内窥镜可以“眼观八方”,机器手则灵活、精准、有力。
“这个操作系统可让医生坐着进行手术,通过一个2.5厘米大小的小创口,将1把内窥镜、3把手术工具送入人体,然后通过遥杆操作,就能在狭窄的体腔内完成各种高难度手术,真正实现‘小孔办大事’。”徐凯介绍,“比起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更便利,更利于患者恢复。”
石墨烯让普通马甲更“暖心”
而与这个展台一“墙”之隔的展区,一个身穿普通马甲的“模特”让许多参观者感到纳闷:这是要科普啥呢?听展台工作人员介绍后,人们才明白,原来这件马甲大有来头,并不像肉眼看上去那样普通。
“这件马甲里面附有一层石墨烯,能够起到很好的加热作用,而且还有红外理疗的功能。”工作人员介绍,除了这件衣服,展台上展出的袜子和护膝等都有石墨烯的成分,“还有这把可加热的椅子,也添加了石墨烯纺织物。在通电的情况下,石墨烯产生的热能以平面方式均匀地辐射出来,让人抵御寒冷。这款椅子和同款马甲,曾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受到众多工作人员热捧的‘宝贝’,给他们带去了贴心的温暖。”一名工作人员自豪地对记者说。
参观过程中,记者遇到一名海淀某小学的二年级学生文泽,他在妈妈的陪同下,一边参观一边积极参与互动。他告诉记者:“我觉得这些项目都很有趣很神奇!让我对科学知识有了更多的兴趣!希望今后每年都能有这样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