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罗源春秋
一段墙就是一段岁月,一间屋演绎几代人,那熙来攘往的罗源变化,你领略了多少?本栏目描述罗源的风土人情、轶闻趣事、历史故事,透过故乡山、水、人、事、乡风民俗,回顾罗源沧桑变迁。
A佛教在罗源的传播
佛教何时传入罗源,无考。道光县志载,唐长庆二年(822年)建有神光寺(起步)、灵应寺(长基),唐末有寺庵24处,僧尼近百人,说明唐代佛教已传人罗源。
宋代,寺庵69处,多住僧尼,供奉释迦牟尼佛,佛事活动遵净土宗仪式进行,僧人削发出家,不婚娶、全素食,摩顶受戒。信徒有奉佛念经素食不剃度的菜友(素食分观音菜、地藏菜、全素食、早素等)。元代,佛教一度衰落,仅建寺一处。明代进入鼎盛时期,新建寺14处,一些寺庵发展到一定规模。 今洪洋乡圣寿寺有田园六百亩,山林一百三十六亩。霍口的大云寺僧众达三百多人。据道光县志载:紫峰寺(在紫陵山)名僧德庵,能预知自己归西日,端坐诵经圆寂。有石匠出身在莲花寺出家后成为高僧的僧净,传说圆寂后被尊为开山佛祖, 即老佛伯。传老佛伯系兴化府人,随父学艺人罗,住莲花寺,在莲花山开采石料,供建寺院,年老剃度为僧,因一生勤劳,为人慈善,故人称老佛伯。明万历初年莲花寺建成后,聘人用檀木雕刻成像,置寺内。 70年代洪洋乡圣寿寺全景 清代,康熙年间,佛道互相渗透,寺院佛仙兼祀,民间道释同奉。乾隆年间从闽南传人龙华派,奉祀观世音,兼设长案,下设三公座位,平时修行禅法,配合道教仙术。信徒合十,表示衷心敬意。念“南无阿弥陀佛”意为一心归顺于佛,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B天主教、基督教在罗源的传播
天主教于明崇祯间传入罗源,清乾隆五年在溪尾街设布道所,乾隆十六年迁北门林厝里,清道光二十年在岐阳建天主堂,民国20年毁于台风,民国21年福州主教宋金铃重建主堂,为县内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歧阳天主堂为总堂,下设港头、白沙、后路、鉴江、河阳五所天主堂。民国38年教徒2376人,1990年有4972人。
基督教传入罗源始于清同治四年十一月,英国布道会的圣公会驻福州教区,派英人胡约翰来罗布道,称安立间会,租塔兜民房为布道所,同治七年在路角头建福音堂,教徒400多人。同治十一年在学前洋建一善堂,称圣公会,此后农村堂点有19处。
民国14年传入美国改正教的安息日会,成立基督复临安息会罗源分会。民国37年从圣公会中分离出少数教徒称浸礼会。民国38年基督教徒1519人,其中圣公会1471人,安息会39人,浸礼会9人。1951年基督教成立三自革新教会,三派活动基本统一。1990年已开放教堂14处,教徒6266人。1999年有教牧人员36人,教徒12138人。
C凤坂是基督教传入罗源第一站
同治四年(1865年)十一月,福州圣公会派英籍胡约翰牧师及顾师姑、查师姑从福州来罗源,经丹阳到龙门堂岔路口,走错路到达风坂村。当时岸下游国良在风坂的杭下开中药店,胡等进店,受到游的热情接待,并介绍凤坂风俗乡情。胡等休息几天,由国良次女月莲陪同走村串户,感到群众热情和气,便决定先在凤坂打基础扎下根,就与国良商谈准备建房办教办学,这样边传教边建房。
胡牧师意见不占良田,不插在群众房子中。后由国良大女婿全四弟为他们择址,最终胡牧师同意定在流车坂坪岗,按他们设计要求建起有食宿的、聚会的、读书的房子,旁边有菜地及活动地方,后来凤坂人称其为“番仔盾”。同治六年(1867 年)逐步转移到罗源县城,因此,凤坂应是基督教传入罗源第一站。
来源:罗川史话(黄士乾、陈星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