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罗源春秋
一段墙就是一段岁月,一间屋演绎几代人,那熙来攘往的罗源变化,你领略了多少?本栏目描述罗源的风土人情、轶闻趣事、历史故事,透过故乡山、水、人、事、乡风民俗,回顾罗源沧桑变迁。
Overview of migration 罗源畲族迁徙概略
畲族 罗源独有的少数民族
除此之外你了解吗? 在历史上畲族可是一个 喜欢到处走走停停的族群
唐朝历史上,畲族在迁人罗源的同时,亦向闽东地区和浙江省南郊地区迁移。最早的有唐永泰二年(766年),雷进裕、雷昌森2户7人,从乌坑(今起步镇后山一带)迁浙江处州府青田县鹤林村(今为景宁县大赤洋,亦称惠明寺村)。据《景宁县畲族志》记载,落籍后,雷进裕居住当地叶山头伐木垦荒,从事农耕;雷昌森则居于南泉山建惠明寺,并出家为僧。后雷进裕之子雷明玉 亦到惠明寺与昌森作伴,后亦畈依佛门(后村人于寺内立昌森乃明玉牌位予以奉供)。此外,唐代还有蓝玉新从罗源(详细地址失详)迁往福建的霞浦县牙城。据境外史籍记载,以上两批外迁者疑为唐乾元元年和光启二年人迁的畲族先民。
宋朝宋代,因缺乏文字记载,迁出支系多欠详。已知的仅浙江《丽水地区畲族志》记载的淳祐年间(1241~1252年) 蓝敬泉从塔里(今属飞竹村)迁往丽水县小窟(今为云和县小徐山脚村)。
明朝明代,自洪武至崇祯年间,先后有雷、蓝、 钟等46支从罗源迁往福建的宁德、霞浦、福鼎、福安,浙江省的青田、遂昌、景宁、平阳(属今苍南县)、云和、丽水等县。 迁出最多的为嘉靖、万历、崇祯3个朝代,其中万历年间(1573~1619年) 达18支,占了个朝代的总迁出数的一半。迁出原因多种,但主要有二:一是生产条件限制。明朝廷于洪武后期起实行军屯制度,福州、将乐等卫所分别在县东北部、西南郊等地皆设屯所,屯军垦荒,可垦荒地多为屯所占扰,可供畲族迁民开垦之地无几,因此被迫外迁;二是倭乱。嘉靖、万历年间,罗源深受倭寇之扰,倭寇除洗劫沿海突出部乡村外,还乘船溯潮而人,沿起步溪而上侵人内地,掠劫沿溪一线村庄,乌坑、水口洋、淇头等村庄遭受其害,以上村庄的畲族居民为避倭寇之乱,大量外迁。据统计嘉靖至万历年间仅水口洋、乌坑、淇头3地迁出的畲族居民就有19支之多。迁出的畲族居民中,有部分早在县境落籍之外,有的则是刚人迁不久又复迁他地。迁出者中除以家庭为单位外,还有成批集体迁移。最大的一批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 雷氏数十人从乌坑迁往浙江的云和县,分布该县数十个村庄。期间外迁的畲族中多成为当地的望族。其中雷永祥携妻子和3个儿子偕兄雷永存6人迁往浙江的平阳县桥墩黄坛口(今属苍南县枫树湾),雷永存虽无传,但雷永祥3个儿子则枝繁叶茂,长子仰宇和三子仰甫各生3子,次子仰善生4子,后裔繁衍平阳县内, 还播迁泰顺、福鼎、霞浦等县,分布村庄达50多个。
清朝清初,朝廷为切断福建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成功部队的联系,实施海禁,命沿海居民向内地迁移30里。从顺治十八年(1661年)起至康熙十九年(1681年),靠近沿海的乌坑、庭洋坂、八井、远顶、可湖等村皆列迫迁范围。初迫迁民除向县境内地迁移外,部分则向宁德和浙江部分县份的内陆地区迁徙。在此期间,从乌坑、庭洋坂、远顶迁往宁德、福安和浙江省云和、平阳等县达13支,占清代迁出总数的50%。康熙后期至乾隆年间,社会较为安定,经济不断发展,外迁的畲族减少至5支。嘉庆起至清末,外迁有10支,迁出的原因多为婚姻、经商,迁往地点为邻县的闽侯、宁德、古田和长乐等地。民国时期,大规模的外迁基本停止。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上文章来自吴顺良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