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千山万水,家乡的路最美!
本栏目将呈现罗源的过去、现在...
走近11个乡镇,记录罗川之美,
故乡隐约的召唤牵动灵魂,
化作乡愁入梦。
禅 寺 道 观
寺观多建山间,盖因静僻、近天。
静僻则易于入定,精、气、神互通;
近天便于超尘,离天三尺三,千年补一课。
且看梵宇圣殿建筑之宏伟,再看楹联牌匾榜书之精美,惊叹出家人的玄秘和睿智。
儒、道、释三教并存,应证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罗源山多,寺也多; 寺不大,却也“旺”。
金粟寺
金粟寺位于罗源县凤山镇方厝村东金粟山下。五代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僧了一建。
元至正间(1341-1368年)重建。明天启间(1621-1627年) 僧海藏重修;
崇祯六年(1633年)砌曲径路、墙垣。清康熙间(1662-1722年)复修;
咸丰十一年(1861年)住持僧比丘率徒重建大堂;
同治六年(1867 年)重建大雄殿,为土木结构,单檐悬山顶,旁有钟鼓楼,以3.3米长圆石为前柱,楼重檐四阿式。
再前两庑为僧舍,大雄殿之后为香积厨,中为客厅,右为花厅、藏经楼。
寺外50米西侧金粟岭旁原有古榕1株,枝条入地,邑古八景称“金粟盘榕”,1966 年被强台风所毁。
隐岩山寺宇群
隐岩山,俗称饭甑岩,位罗源县起步镇党林村。
山上石怪色异,构成群猿“跳涧”、“骆驼踏沙”、“孔雀梳羽”、“仙鹤放喉”、“老僧诵经”、“天下奇书”等景观。
由于风光秀丽,早就成为佛教活动圣地,可考者有太平兴国七年(982 年) 所建的白云寺。
1983 年,上下长治两村群众捐资于白云寺遗址东侧5米处重建砖木结构佛殿。
殿宽18.6米,进深11.6米,单檐硬山顶,1985年竣工,改称开善寺。
同年于寺后建观音堂。
1986 年,建檀香寺。檀香寺的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伽蓝殿以及客堂等建筑物均依山就势而筑,打破佛教寺院按中轴线对称展布的传统模式,可谓匠心独运。
其中大雄宝殿则建于巨石底下,既雄伟又幽静。
隐岩山寺宇建筑群采取现代与传统建筑技术相结合,风格独特。
水陆寺
位罗源凤山镇孝巷路水陆弄北侧。
五周显德四年(957年)僧政始建。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拓建。
明洪氏三十一年(1398年)改为公馆;
成化三年(1467年)僧国亮募建佛殿及法堂,后圮;
弘治十七年(1504 年)护印僧明激募建后厅,又圮;
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建; 万历十八年(1590 年)改后厅为文昌祠。
清康熙间(1662-1722 年)改祠为“永贞义学”,乾隆二十五年(1706 年)改为“罗川书院”,移寺门于东向,留后殿为寺。
道光七年(1827 年)僧坤玉募缘重建。寺为土木结构,总深22 米,大殿面宽18.5 米,进深13.75米。
1984年新建韦驮亭、所。二
十世纪九十年代重建,正殿为2层双檐,两侧为客厅,香枳与宿舍,皆双层单檐。
瑞云寺
瑞云寺在松山镇外洋村南。
唐代建,清代复建。
为土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大雄殿面宽5间16.5米,进深3间8米,大厅面宽3间13米,进深4间9.5米。
寺内有明天顺五年(1461年)铸造的铁钟一口。
瑞云寺海会塔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华寺
位于罗源起步镇杭山村后。后唐长兴二年(932 年)僧真翁始建,后废。
元代,杭山村民陈元朗捐资重建。后圮。
明崇祯间(1628-1644年)信士陈上策与僧如宾重建。
民国36年(1947 年)村人陈作框与僧一照募缘建东侧书院。
新中国成立前夕寺曾为中共组织(地下党)联络点1989年政府拨款及信士捐助重修,重塑佛像。
洪福寺
位于洪洋乡皇万村洪福山腰,初建于宋咸平二年(999年),现存的山门、大殿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 年),前殿、后殿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建。
寺为土木结构,依山而筑,从山门至后殿高差6.64米,建筑面积1531平方米。
大殿为单檐歇山式屋顶,面宽5 间,进深4 间,面积437平方米,
藻井有明代彩画“丹凤朝阳”犹存,台陛青石构造,上有双龙抱珠浮雕。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因失修损坏严重。
旃檀寺
位于罗源飞竹镇外坂村西。
唐广明元年(880 年) 僧显成建。明代重建,乾隆年间(1736- 1795 年)重修。
二十世纪80年代重建,为土木结构,单檐歌山顶,宽15米,进深13.2米。
寺内铁钟一口,高82厘米,径48厘米,厚2厘米。
曹山寺
位于罗源县飞竹镇丰余村,建于清,1986年1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往期醉美罗川
可下载罗源湾之窗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