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1-2-11 09: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关于罗源县山地综合开发的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山地综合开发调研组 山地是指具有一定的海拔、相对高度和坡度的地面。山地综合开发,是充分利用林地和荒坡地资源,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的有效实践。在当前,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山地资源,拓展效益农业发展空间,加快推进山地综合开发,已成为调整我县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发展山区特色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重要途径。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要点安排,为综合开发山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7月初,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成立了山地综合开发调研组,对我县山地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调研组在邱绍勇副主任的带领下,由县人大农经委同志牵头,县农业局参加,深入到全县大部分乡镇,听取了各地山地开发情况汇报,实地察看了茶叶、蔬菜、菌类、水产等示范基地、农村加工企业、生态农场,并与农业企业负责人、基层农技人员、种养大户等进行座谈交流,重点了解各地利用山地资源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成功经验与做法等情况,现将调研的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山地综合开发的现状
罗源县地处鹫峰山脉东南延伸部分,地势自西而东,高低起伏。全县最高峰牛姆山海拔1251米。年平均气温19℃,年平均降水量1652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691.1小时。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境内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根据地形、气候、植被划分成三个区域,分别是:西部山地丘陵区,包括霍口、飞竹、中房、西兰、白塔等乡镇;中部平原丘陵区,包括凤山、起步、洪洋等乡镇大部分区域;东部沿海半岛高丘区,包括松山、碧里、鉴江。全县土地面积1187平方公里,总人口25.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87万人,占总人口的86%。全县耕地面积17.134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67亩;林业用地面积117.4651万亩,有林地面积95.4万亩,人均林地面积4.68亩。近年来,我县立足开发山地资源,把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提高农民致富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逐步形成了“木竹茶果油菌一齐上,产业化经营促增收”的开发格局,为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山地综合开发作出了积极的实践。
(一)加快山地林产业发展步伐,努力实现产品多次增值。
1、木材培育稳步提高。根据2009年森林资源清查数字,全县林地面积从2000年的116.0597万亩增加到2009年的117.4651万亩,年均净增0.13%;森林资源覆盖率58.7%;活立木蓄积量从2000年的95.827万立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99.589万立方米。依托霍口、中房、西兰等乡镇,全县共建成商品材基地36万亩,实现了县委县政府提出的预期目标。同时,由于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改善了生态环境,目前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呈现双增长的好势头。2、竹产业持续发展。近年来,飞竹、霍口等乡镇大力施行毛竹垦复扶持政策,到2009年底全县竹林面积发展到16.735万亩,比2000年的16.611万亩,增长0.7%。年产商品竹5.67万根,竹笋20吨,制作笋干10吨,毛竹丰产林每亩年产值可达1000元以上。3、推进山地林产品深加工增值。山地开发的深入开展,为加工企业奠定了原料基础,涌现出一批木材产品加工企业。2009年全县完成木材生产7524立方米,生产人造板1000立方米,木材加工不断深化,木材附加值不断提高;丰富的毛竹资源吸引了外地厂商投资办厂,如飞竹镇的金源竹制品厂依托当地的竹资源,开发生产竹凉席、竹地板、竹茶具,起步镇福州蓝源工艺品有限公司规模生产竹制工艺品,全县竹产业年产值高达1.0558亿元。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开发农林产品。
1、果茶产业得到巩固提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出台农业开发扶持政策,连续三年每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用于发展乌龙茶、油茶种植和毛竹垦复。在各项惠农政策的扶持下,部分乡镇形成了一批具有初步规模的种植基地,如飞竹镇充分发挥当地地理、气候优势,通过基地加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铁观音和金观音等品种茶产业,建立了两个300多亩示范基地;中房镇林家汉里山新农村创业园精心选种樱桃、黑柿、香梨等十几种名优特色水里,打造山区特色水果种植园。2009年底,全县茶叶、水果、油茶面积分别达到4.3万亩、5.7万亩和1.1725万亩,比2000年分别增长23.36%、25.43%、30%,年均为每户农民增加收入1200元以上。2、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壮大。通过合理利用山地资源,我县大力发展秀珍菇生产、反季节香菇栽培、珍稀食用菌种植,食用菌产业实现了工产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专业化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形成较为稳定的产业链,不断涌现出一批诸如起步镇上长治村的食用菌生产专业村。2010年全县食用菌种植规模达1.6亿袋,总产值3.5亿元。“罗源秀珍菇”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秀珍菇产量占全国秀珍菇总量的70%,形成全国最大的秀珍菇生产基地。3、加强品牌开发建设。立足长远、打造品牌,是近年来各乡镇在山地开发中形成的共识。通过品牌认证,全县“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8个,出现一批如“绿丰野竹笋”、“罗川七境绿茶”、“罗湖云雾红茶”、“罗川七境铁观音”、“益升菇品世家”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农产品。全县农业加工企业达到40多家,产品远销海内外。
(三)积极探索山地经济新路子,发展新型现代农业。
1、山地生态养殖有了新的进展。山坡地养羊、竹林养鸡、山垅地养牛等适度开发项目,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在水源保护区以外的控养区、可养区乡镇积极引导农户在林地与山坡地上发展畜禽生态养殖,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据农业局相关部门统计,全县目前已发展小型生态养殖场几十家,养殖品种有鲁西黄牛、芦花鸡、黑凤鸡、毛脚鸡、土鸡、山羊、福建黄兔等。西兰上洋村中森畜牧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引进高新技术,建设标准化种养业基地,已初具新型现代农业规模。2、农业旅游项目初显规模。集娱乐、饮食、游玩为一体的农村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城里人的欢迎,是今后城郊地区山地开发发展的趋势所向。我县城区周边乡镇也开发了10多个农家乐项目,目前规模还不大,效益不是很好,均处于摸索发展阶段。目前,起步镇锦绣大地农家乐和中房镇旗峰生态农场农业旅游项目已初具规模,是我县山地综合开发较为成功的典范。
二、山地综合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现阶段山地开发的一些成功实践,使各地对开发山地资源,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积极性高涨,但勿庸置疑,就整体而言,目前我县山地综合开发尚处在散、小、效益低、无序发展的摸索发展阶段,一些主、客观因素制约了我县山地综合开发的全面推进,主要表现在:
(一)资金配套不足,无法满足开发需要。首先,生产基础薄弱,开发成本高。我县境内多山,道路崎岖,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规模开发需要山地水利、机耕路等多个配套工程,开发成本相对较高。目前,全县大部分山地没有机耕路,多数生产物资要靠人力搬运,既增加了生产费用,又降低了生产效率;多年来各地因为农村人口大量外流,一直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原有的耕作水利设施多已荒废,在山地本身水源不富足的情况下,开发必然要花费巨资兴修水利,兴建水库。其次、生产资金不足,制约开发。我县山区乡镇相对贫穷,农业生产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山地综合开发利用。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许多村干部、村民对山地抛荒现象非常痛心,开发意愿强,但是山地开发投资大,回报时间长,配套扶持政策相对滞后,有限的开发资金不能满足大量的土地开发需要。
(二)土地流转难,无法实现山地规模开发。土地是山地开发的载体,土地流转难问题是制约山地产业发展的瓶颈。调研发现各乡镇在山地开发的推进过程中都存在着土地流转难的问题:首先,土地分散零碎难以集中转包经营。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人均分地原则,土地承包到户时,好坏远近田块搭配,所分的田地并不连片。土地承包者直接面对一家一户去做土地转让工作难度大,只要成片地中有一两户不愿转让而成为“插花地”,企业和个人都不敢贸然涉足其农业开发。第二,组织措施跟不上,影响土地有效流转。在当前农村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措施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农民对集体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概念混淆不清,狭隘地把土地承包关系与林权归属关系混为一谈,担心土地流转后从此流失。第三,非农收入的不稳定让不少农民“守着田地不甘心,丢下田地不放心”。尽管当前农民外出务工的人数不断增加,但大多数农民因为无“一技之长”,外出务工往往打一枪,换一地,就业很不稳定。一旦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仍要回家种地维生,因此很多农民宁肯让田地抛荒,也不愿流转给他人。此外,土地转包或转让期限较短,不利于受让方作长远开发打算;流转合同普遍不规范,口头协议较多,容易引发纷争;价格形成机制不规范,要么农民漫天要价,要么受让方强行压价等等问题,使全县山地有效利用率非常低,规模开发无法实现。
(三)缺乏合理布局,土地利用效益低。从种植结构看,各地山地种植普遍存在跟风、一齐上现象,名特优经济林、经济品种极少,缺乏科学合理的品种区域布局,忽视间套混种,导致品种老化,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差,形成恶性循环;从产业结构看,我县山地以林产业为主,畜牧业、养殖业不发达,产业结构较单一,土地利用率不高;从地域结构看,我县西部乡镇属山地丘陵区,中部乡镇属平原丘陵区,东部乡镇属沿海半岛高丘区,地理位置和土壤类型的不同,必然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搭配作物品种,但目前我县在这方面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山地开发经济效益不高。
(四)农技干部缺少,开发技术低下。技术含量低是现阶段我县山地综合开发面临的最大困境。农业科技推广需要一大批既具高素质,又了解企业、市场和农村等各方面的专门人才,但由于各乡镇农技干部所处的环境及待遇较低,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高学历人才很少,大多是一些非专业人员,真正能在山地综合开发的大潮中起作用的农技干部极少;基层农技部门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农技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与高效农业多样化发展。此外,由于农村广大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科技意识不强,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差。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山地综合开发的推进。
(五)市场意识薄弱,竞争能力不强。山地综合开发的成效如何,最终要靠市场来检验。市场决定生产,生产服从市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但在调研中,我们却发现整个山地产业市场意识薄弱,竞争能力不强;一是农业产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全县大部分地区农产品品种单一,生产率低,一家一户独立的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市场意识薄弱,使商品和市场越来越不相适应。二是龙头企业不多,竞争力不强。现有龙头企业设备相对简陋,技术水平低,带动群众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三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发育不全,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环节脆弱,尤其是中介服务组织相当薄弱,农村经纪人缺乏,还没有组织起行之有效的农村经济合作社,无法筑起农民与市场、农民与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
三、山地综合开发的意见和措施
我县山多田少,资源丰富,山地开发大有可为。从现行的实践看,要进一步加快山地综合开发的步伐,必须树立超常规发展的观念,充分利用山地各种优势资源,着力培育山地经济综合竞争力。
(一)统筹领导,探索山地经济发展新动力。县政府要立足“三农”工作全局,加强对山地综合开发的组织领导,建议依托农办或农业局成立山地综合开发组织机构,全面统筹协调我县山地综合开发工作,充分发挥政策性扶持对山地开发的导向作用,为山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践证明,近年来对茶叶、油茶种植的补助是行之有效的,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应继续落实。调研中多个乡镇提议投入少、见效快的中低产茶园改造等项目,可以充分调动群众开发积极性,建议给予列入补助范围。二是探索推行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农业是高风险产业,农业保险是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的重要途径,有关部门应研究探索为农业提供安全有效的防范风险制度。三是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解决资金紧缺问题。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建议综合运用税收减免、贷款贴息、融资担保、股份合作等手段,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山地综合开发。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筑巢引凤作用。
(二)谨慎对待,依法破解土地流转问题。土地是农村基础,土地问题关系到三农问题,要谨慎对待,但土地流转问题又是全面推进山地开发的症结所在,我们要依法加以破解。一是创新载体,破解土地零星分散难转包的难题。首先要鼓励和支持农户之间通过转包、租赁、拍卖等来激活土地资源,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种植效益;其次以村组织为单位,先在村民内部以调换、租赁等方式进行整合,再以村组织名义向外单位或个人大面积出租流转;第三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土地托管站等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二是深入宣传,改变群众观念。应加强有关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引导,让群众知道流转的只是土地的经营权并没有剥夺他们对土地的承包权;对那些无力种田户,要引导他们克服小农观念和恋地心态,有偿转让土地。三是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让农民放心流转土地。针对农民非农收入不稳定的实际,要努力提高非生产性收入,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首先,要引导农民实现合理有效地转移就业,为农村土地流转和集中创造条件。其次,要加强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使之成为能够胜任多种职业的劳动能手。四是加强服务和引导,为土地流转提供组织保障。土地流转,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服务和引导。各级各部门应充分认识做好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建议适时出台有关我县土地流转实施办法,正确指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农业、林业、国土等部门要及时掌握农村土地流转动态,加强流转过程中的合同签订、鉴证、备案以及土地用途的管理,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健康进行。
(三)因地制宜,培育山地特色经济。因地制宜,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和产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道路,这是盘活山地综合开发这盘棋的关键一步。一是在保持发展当地特色林农产品的同时,要加强各类名特优新品种引进力度,淘汰老旧低效品种,形成区域内多个优势产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促进整个山地农业产业水平提升。二是合理安排县域内各区块间的山地产业布局。建议全县统一规划,根据地形、气候、土壤进行分区,引导协调产业布局,西北部山地丘陵区种茶历史悠久,为传统产茶区,该区域内的各乡镇应把握县扶持机遇,依托驰名品牌“罗川七境绿茶”,重点发展茶叶、油茶、毛竹、药材等产业,并兼植速生丰产商品性用材林和珍贵树种;中部平原丘陵区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水利化农机化程度较高,又地处城区周边,可发挥其交通、基础设施等优势条件,大力发展果蔬、畜牧、食用菌等多种产业,并适当发展杉木、马尾松等用材林,利用其城郊的地理位置,着力扶持打造“农家乐”“观光农业”等地方特色产业;东部沿海半岛高丘区,可发展生态养殖业,培育壮大“下廪羊”、“罗湖云雾”茶叶等地方特色产业。
(四)科技创新,加大农技队伍建设。山地综合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提高效益和档次。一是在山地开发产业中营造一种崇尚科技、依靠科技、关心科技的良好氛围;二是农业部门要着力抓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等工作;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议联系我县实际,在县职业中学增设山地开发专业班,抓好对农业技术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农业专业大户和农村知识青年的培训,构筑以农业局农技部门为龙头,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土专家”为主体的农业技术队伍体系;四是建立激励机制,重点表彰奖励在山地综合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农技干部等科研人员。
(五)打造品牌,实施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我县山地综合开发应该不遗余力推进产业化发展。一是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建设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要扶持壮大一批农产品标准化加工企业,培育发展一批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种养业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二是规范农业产业化服务组织。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种类型的市场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鼓励、扶持、规范农民群众创办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增强推动产业化的潜在动力。三是以“品牌化”为抓手,提升市场竞争力。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茶叶、油茶种植在连续三年的政策扶持下,已初具规模,产品上市在即,我县应立足长远,谋求以统一品牌开拓市场,实现产品增值,使茶产业走向规模化。建议县政府协调解决地方品牌权属保护问题,提升地方传统知名茶品牌“罗川七境绿茶”“罗湖云雾”为县级统一品牌,力求“一县一品”,集中力量共同打造共同使用,促使品牌向名牌化发展。
(六)注重生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山地开发是对土地的重新改造,必然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要特别注意避免因开发不当而造成新的生态灾难,各地开发山地资源必须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
罗源湾之窗微信公共平台号:luoyuannews ,请点击手机屏幕右上角的按钮,分享到您的朋友圈或者发送给您的朋友!
获取更多资讯:【朋友们→添加朋友→搜号码→输入“luoyuannews”→关注】